gRPC 概念
釐清 gRPC 概念

在前幾篇大略了解 HTTP/2 的概念後,就可以來了解 gRPC 的運作概念了

HTTP/2 系列:

  1. HTTP/2 系列 - HTTP/2 概念
  2. HTTP/2 系列 - HTTP Server Push 技術

概念

gRPC 原本是 Google 內部的 RPC 系統,後來開源後,近年成為很熱門的 RPC 系統,採用 HTTP/2 做傳輸,ProtoBuf 作為介面描述語言 (interface description language),提供身分驗證 (authentication)、雙向串流 (bidirectional streaming)、流量控制 (flow control)、阻塞或非阻塞綁定 (blocking or nonblocking binding)、取消 (cancellation) 及逾時 (timeouts) 等特性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 遠端程序呼叫指服務之間互相溝通就如同呼叫本地程式一般,不須關注呼叫互動的細節。例如以前的 CORBA, Java RMI 等

使用 gRPC API

主要是透過 .proto 檔定義 service 結構,再透過 ProtoBuf compiler 的幫助產生各語言的 client/server 端代碼

  • client 端會有一個本地物件 stub 實作 service 中相同的方法,讓 client 端可以直接呼叫該本地物件的方法,gRPC 會處理發出 request 以及從 server 端的 ProtoBuf response
  • server 端會真正實作 service 中宣告的方法,並運行 gRPC server 來處理 client 端的呼叫,gRPC infra 會將 request 解碼,執行 service 方法,再將 service response 編碼

gRPC 呼叫關係

Image from gRPC Official Documentation

同步 vs 非同步

同步 RPC 呼叫會阻塞直到獲得回應,這是最接近 RPC 希望模仿的 procedure call 的抽象,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網路天生就是非同步的,而且在很多場景下觸發不會阻塞當下 thread 的 RPC 是很有用的

gRPC 在大部分語言的 API 都有同步及非同步的版本

四種類型的 Service

在 gRPC 中可以定義四種類型的 service

就是定義在 ProtoBuf 的 .proto 檔

  • Unary RPC: 如同一般 function call 一樣,client 端發出一個 request,server 收到後回覆一個 response
  • Server streaming RPC: client 端發出一個 request 並取得一個 stream 來讀取 server 回傳的一系列 messages
  • Client streaming RPC: client 端發出一系列 messages 給 server 並等待 server 完整讀取後回覆一個 response
  • Bidirectional streaming RPC: 在 client 端呼叫 service 方法建立好跟 server 之間的 connection 後,兩端都可以以任意順序、時間發送一系列 messages 給對方

gRPC Service Types

Image from Knoldus

RPC 生命週期

Unary RPC

這是最簡單的類型,client 發出單一的 request,然後 server 端回覆單一的 response

  1. client 呼叫 stub 方法,client 會立即發出 client 端的 metatdata 通知 server 端該方法被觸發
  2. server 端可以立即回覆自己的初始 metadata (metadata 必須在任何 response 之前傳送) 或等待 client 端的 request message。實際上哪個先發生要看應用
  3. 一旦 server 端獲得 request message 後就開始執行該做的邏輯以產生 response,然後 response 就會連同 status details (status code 及可能的 status message) 及可能的隨附的 metadata 回覆給 client
  4. 如果 response status 為 OK,client 就會取得 response,在 client 端結束整個呼叫

這就跟以往使用最基本的 request/response 相同

Server streaming RPC

基本跟 Unary RPC 類似,除了 server 端會對應 client 的 request 回覆一系列的 messages,在發送完所有 messages 後,server 端才會回覆 status details 及可選的 metadata 給 client

這是在 server 端收到 request 之後,回覆的 response 內容為一個 streaming,分成多次傳輸內容,只不過傳輸的時間點可由 server 自定

Client streaming RPC

基本也跟 Unary RPC 類似,除了 client 端會發送一系列的 messages,然後 server 端回覆單一的 response,通常會在 server 端接收到 client 端所有的 messages 之後,但並非必要

這個是在 client 發出的 request 內容開啟一個 streaming 來分次傳輸內容,只不過傳輸的時間點可以由 client 自行決定

Bidirectional streaming RPC

與 Unary RPC 前兩個步驟相同,只是 client 端及 server 端都可以隨時以任意順序發送一系列的 message 給對方

其實在 gRPC 中最讓人困惑的就是這個類型了,它的確可以達到類似 WebSocket 那樣兩端可以任意時間順序的發送 message 到另一端,不過 gRPC 畢竟是基於 HTTP/2 的技術,在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 HTTP/2 的特性,加上 bidirectional streaming RPC 生命週期順序已經可以看出,它實際上還是由 client 端發起 request,只是 request 的內容是一個 streaming,然後可以任意時間多次傳送 data 來達成類似發出多次 request 的效果;而 server 端其實也是對應 client 發出的 request 然後回覆時內容同樣是一個 streaming,然後任意時間多次傳送 data 來達成類似多次 response 的效果

所以從整體來看,其實就是開啟了一個 request/response 都是 streaming 的雙向資料流,所以還是一組 request-response,而沒有真正實現 server push

不過從效果來說或從程式設計使用上來說,其實已經幾乎可以把它當成 server push 在使用了,畢竟實際上除了一開始要由 client 呼叫方法之外,後續不管是 client 還是 server 都可以在任意時間傳送 message,主要的限制就是 request 或 response 的內容必須先規定在 .proto 檔之中,所以如果有多種 request/response 內容,要馬就是要合成一個很大包的 message 內容,不然就是要分開多個 service

結語

gRPC 至今已經是很泛用的通訊框架,它有著跨平台、跨語言的優勢,又不像單純使用 HTTP 協定那樣需要處理訊息轉換各語言資料結構等麻煩,並且效能相對於 JSON, XML 等格式更是優秀,算是蠻值得學習

不過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得出 gRPC 不是真正 bidirectional unsolicited communication,在 client/server 兩端都要額外增加對 gRPC 支援,雖然 HTTP/2 有 header 壓縮但畢竟不像 WebSocket 一般訊息是沒有 header,等等其實可以得知目前 gRPC 應該是不會取代 WebSocket,大家還是要依照應用場景來選擇技術

嗄?你說 gRPC 的另外一個支柱 Protocol Buffer (ProtoBuf)?

這個我暫時沒打算要理解它的演算法細節,大概知道他是一種跨平台、跨語言的「可擴展的序列化資料結構」,就是類似 XML 或是 JSON 那樣的資料結構,只是設計的體積更小、傳輸更快,暫時理解到這邊就夠了

參考連結


Last modified on 2021-12-27